如今提及婚礼,你会想到什么?婚宴大厅高调奢华的布置,好几十桌酒席吃不完的精美佳肴,盛装打扮的新人进行着复杂繁琐的婚礼流程,还有越来越“丰厚”的人情红包……

人们对于这些婚礼的元素已经习以为常。

就婚礼本身而言,不管是新人还是双方父母,都在极尽财力、物力、人力、精力,试图把这个“一生一次的大事”办得圆满而风光,好像花费越多、排场越大、流程越复杂,小俩口就会越幸福。

我们为什么如此在乎这场仪式,甚至使婚礼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1

焦点错觉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高估未来某一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的强度。

因为当模拟未来事件的发生、预期未来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过多地集中于事件的某一个方面,而在未来的真实体验中,这一方面并没有想象的重要。

就像球迷喜欢的球队赢得比赛他们的愉快体验并没有赛前预期想象的那么强烈。

婚礼前夕我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婚礼仪式过程中的幸福感上,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感受(诸如负担、辛劳、压力),从而高估了婚礼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受与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当你问那些刚操办完婚礼的新人,他们对婚礼的感受只有一个字:累。

2

聚光灯效应

我们不仅会高估未来事件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后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聚光灯效应。

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他们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这让我们有一种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的错觉。

更何况在婚礼仪式的现场,也确确实实会有一个舞台、一束追光、一群观众为你存在,这更加加重了你的错觉。

而事实上,别人对你的关注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多。

试着回想一下你曾经参加过的别人的婚礼,你还记得新娘的发型吗?新郎说过什么动人的承诺?大厅的背景是怎样的布置?

作为观众的你很可能只是为了发条朋友圈而拍张美美的照片,然后蒙头吃菜。

那么当你成为主角,你也并不会和那些你曾经观礼的新人们有任何不同。

婚礼的意义,理应在于夫妻之间决意此生相爱相伴,通过一个庄严完满的仪式,对外宣告二人的关系,得到亲友的认可和祝福。

在心理层面上,这样一场仪式也是新人对年轻的告别,预示家庭责任和个体成熟的到来。

对我们这样不太擅长表达情感的民族来说,也是父母向儿女、儿女向父母表达爱的难得机会,可以使家庭成员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根结底,仪式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生活更有层次感,在漫长的岁月里做点特别的事情,让那一天变得不一样。

作为爱情升华为婚姻的助推剂,婚礼实在没必要一味追求奢华、大排场。

给繁复的婚礼来个“瘦身”,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在细节中动心思。不求风光,但求简单、轻松、温馨,创造只属于新人的独一无二的记忆。

条件允许的话两个人旅行结婚也可以。

在异国他乡考验双方默契,旅行的过程就是结婚的仪式,旅行归来亲朋好友简单一聚,讲讲旅途见闻,送上一份当地特产,也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场好的婚礼,是凝聚着新郎新娘一路走来的点滴,是始终牢记爱与责任的初心,而这些与排场、阔气、豪华无关。